期刊信息
 

刊名:牡丹江大学学报
主办:牡丹江大学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ISSN:1008-8717
CN:23-1450/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5627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期刊热词:
翻译,文化,教学,大学生,教学改革,高校,大学英语,英语,隐喻,高职院校,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实践与整合效应研究以(6)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05: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整合效应,铸牢民族团结的根基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牡丹江市通过整合“教育”与“宣传”、“经济结构调整”与“民族团结”、“社

四、整合效应,铸牢民族团结的根基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牡丹江市通过整合“教育”与“宣传”、“经济结构调整”与“民族团结”、“社区街道工作”与“治理主体能动性”等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为改善民族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整合“教育”与“宣传”,增强“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意识

国家的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宣传与普及,需要教育的引导和宣传力量的跟进。“教育+宣传”的模式使民族团结的思想根植于牡丹江各族人民群众心中,各族干部和群众树立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促进了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牡丹江市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主要载体,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贯穿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落实到全市各个行业、各条战线、各基层单位,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为了进一步强化“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理念,全市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各级党校开设民族理论政策课程,进一步激发各族人民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利用各种民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整合“经济结构调整”与“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发展

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息息相关,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民族之间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紧抓经济工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进一步协调好民族关系,维护好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牡丹江市为加快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民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升民族品牌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民族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逐步把民族民俗旅游业培育成民族乡(镇)的重要产业,积极培育民族经济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合作社规模发展。同时,牡丹江市还加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企业到民族乡(镇)投资创业,积极与俄罗斯、韩国开展经贸交流,逐步培育和发展壮大民族特色产业园区。改善民族乡(镇)、村卫生状况,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加快民族乡(镇)、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村镇。

(三)整合“社区街道工作”与“治理主体能动性”,构筑复合多元主体协作共治格局

社区街道(乡镇)工作的重心之一是处理好基层民族团结工作,做好社区街道(乡镇)民族工作,以此协调各民族关系、维护社区街道(乡镇)的安全稳定。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关系到民族团结工作的贯彻落实;各社会力量主体的参与和协作共治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牡丹江市为进一步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和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健全以村(社区)、乡镇(街道)为依托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从2016年开始把民族宗教工作纳入社区街道(乡镇)的工作职责,设立服务窗口和热线;少数民族人口达到千人以上的街道(乡镇)要设专(兼)职人员负责民族宗教工作,力争年内每个社区(村)配备1名兼职工作人员。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采取政府采购服务形式,设立牡丹江市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积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服务平台,在少数民族聚集区依托现有的公共服务中心,设置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窗口,及时协调和解决各族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全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⑤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科学谋划,充分发挥治理主体的能动性。各社会团体力量也应积极投入,例如机关、企业、乡镇、学校、社区等主体,将本部门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紧密联系,运用新形式,注重内容,深入群众,不断深化民族团结的内涵,使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得以传播,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章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mdjdxxb.cn/qikandaodu/2021/0402/612.html

上一篇:牡丹江市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思路
下一篇:八女投江宁死不屈的巾帼战士

牡丹江大学学报投稿 |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版面费 | 牡丹江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