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牡丹江大学学报
主办:牡丹江大学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ISSN:1008-8717
CN:23-1450/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5627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期刊热词:
翻译,文化,教学,大学生,教学改革,高校,大学英语,英语,隐喻,高职院校,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全媒体时代城市文化品牌塑造路径探究以牡丹江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04: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全媒体与城市文化品牌 (一)全媒体 “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的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

一、全媒体与城市文化品牌

(一)全媒体

“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的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1]

(二)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在文化建设中沉淀形成的具有特殊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凝聚着特定城市独特的价值理念、审美情趣以及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誉度,能够有效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最大限度地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2]

城市文化品牌的建立可以通过“文化+”的方式将城市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的文化形象,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牡丹江的特色文化

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最大的城市,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300万人,牡丹江市近海,历史悠久,自然景色独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塞外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一)恢弘悲壮的革命历史文化

革命历史在牡丹江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作用,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事等诸多历史事件,涌现出了马骏、陈翰章、杨子荣等许多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国内多名专家学者对“镜泊湖连环战”经过研究考证,证明这次战役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取得的“抗战第一大捷”;另外,八女投江、绥芬河东宁要塞等东北抗联史文化的发掘、研究与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社科研究任务,都极具历史价值。根据历史题材编写了一批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家喻户晓。

(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牡丹江是多民族融合之地,现有38个少数民族,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全国第二大朝鲜族聚居地。牡丹江民俗文化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包括满族民俗、朝鲜民俗和殖民文化及其它土著民族的民俗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了牡丹江独特的民风民俗,目前,牡丹江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67项,满族蚕翼绣、满族萨满家祭、鞑子秧歌、满族东海莽式舞、满族“嘎拉哈”、满族踢形头等5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花甲礼、“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独特秀美的雪城旅游文化

牡丹江的冬季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雪堡、雪乡、滑雪、镜泊湖冬景等让每一位来过牡丹江的游客流连忘返。同时,以冰雪为主题,通过影视剧、宣传片的拍摄对外搭建了宣传平台,打造了牡丹江特有的冬季旅游项目,成为了牡丹江的城市名片之一。

(四)异彩纷呈的对俄交流文化

牡丹江市是东北亚陆海联运大通道和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东部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对俄贸易额占黑龙江省1/3以上。以经济为前导,文化交流为纽带。每年都要举办的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依托于牡丹江的高校,互派留学生,多次举办“中国俄罗斯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让中俄两国青年人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使中俄世代友好星火相传。“远东杯”国际标准舞锦标赛自2000年举办以来,在牡丹江市已成功举办6届,该项赛事已成为牡丹江市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是提升城市品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2015年成立了中俄(牡丹江)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是国内首家国际化文化类交易平台,开创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新时代,牡丹江成为中俄文化交流的示范城市。

(五)享誉国内的物产文化

黑木耳已经成为了牡丹江的一张名片,牡丹江黑木耳节已成功举办六届,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产业盛会。牡丹江产的黑木耳占到全国黑木耳总产量的35%,牡丹江市有着“世界黑木耳之都”的称号。此外,牡丹江的响水大米也成为了舌尖上的牡丹江的一个特色食材。

三、全媒体时代牡丹江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路径

通过以上对牡丹江的文化特色的归纳,建议牡丹江市打造以红色历史文化为内涵、白色冰雪旅游文化和绿色食品文化为依托、萨满文化与对俄交流文化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塑造不仅要靠文化自身的独特表现,更要靠整合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现结合全媒体的传播特点,提出以下几种对牡丹江文化品牌塑造的途径。

文章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mdjdxxb.cn/qikandaodu/2021/0331/600.html

上一篇:记得打电话给父母报声平安
下一篇:牡丹江市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思路

牡丹江大学学报投稿 |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版面费 | 牡丹江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