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牡丹江大学学报
主办:牡丹江大学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ISSN:1008-8717
CN:23-1450/G4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5627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分类:大学学报
期刊热词:
翻译,文化,教学,大学生,教学改革,高校,大学英语,英语,隐喻,高职院校,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牡丹江古代书法史概述(5)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7 13: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7]《金史》卷75《左广庆传》,第1727 页。 [8][9]此部分笔者曾以《牡丹江出土古代官印研究》作专题阐述,详见《书法赏评》,2014 年第3 期。 [10]此部分笔

[7]《金史》卷75《左广庆传》,第1727 页。

[8][9]此部分笔者曾以《牡丹江出土古代官印研究》作专题阐述,详见《书法赏评》,2014 年第3 期。

[10]此部分笔者曾以《试论杨宾在宁古塔及文化艺事活动》作专题阐述,详见《书法赏评》,2013 年第3 期。

[11]此部分笔者曾以《吴大澂在东北边陲(宁古塔)时期及书法碑刻考》作专题阐述,详见《书法赏评》,2011 年第2 期。

[12]转引自唐力行:《胡适之父铁花先生评传》《安徽史学》1985 年第1 期,第22 页。

[13]张天民:《黑龙江省书法三百年钩沉》,张戈主编:《黑龙江书学论文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年9 月第1 版,第27 页。

地方书法史(抑或地域书法史)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流域书法史肇于唐代渤海国。[1]渤海国都城在今牡丹江市宁安渤海镇。因而,梳理与研究牡丹江古代书法史,对于黑龙江书法史乃至中国书法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牡丹江地处黑龙江省东南边陲,东部与俄罗斯接壤。这里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其称谓也不尽相同。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肃慎、息慎和稷慎;两汉、魏晋时期,改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转称勿吉;隋唐时期,转称靺鞨;辽金时称女真;清朝时称满洲族,简称满族。唐代渤海国曾建都于此,辽、金、元、明、清也曾设置政权机构。一、牡丹江流域书法肇兴于唐代渤海国[2]渤海国(公元698 年~926 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广泛借鉴吸收了唐文化后,逐渐创造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为渤海国书法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牡丹江流域居民使用汉字始于渤海国时期。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渤海国书法已很是寥寥,仅有出土的两方墓志、残砖上的文字及官印等。贞惠公主墓志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墓志书法集北魏墓志、隋唐墓志笔法之大成,与《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这些洛阳风格的墓志用笔特征及字体形态非常接近。墓志风格类型应属端庄规整一路,如其他同类风格的墓志一样,讲究法度、规矩,崇尚端庄,体现着高贵、正统的上层建筑的审美取向。虽也以方笔入字,但却不像龙门二十品那样过于强化方笔形态,显得柔和而内涵筋骨。字形多取纵势、略长,颇具姿态,十分耐人寻味。以方笔予其骨、取其势,辅以圆笔予其温婉,俊俏坚挺,力遒气足、神采飞扬。即使放之于北魏、隋唐诸墓志中亦应属上品。贞孝公主墓志现藏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这是迄今渤海国出土唯一完整的墓志,因而更加弥足珍贵。贞孝公主墓志的发现,是渤海国历史考古的重大收获。因贞惠公主墓志只有三分之一的字迹清晰,两个墓志对照校勘,内容有所不同的句子只有6 句,因此据贞孝公主墓志去补足贞惠公主墓志斑驳难识的脱落文字,使贞惠公主墓志也能全篇可读。贞孝公主墓志书法俊秀劲健,意态典雅,其刻工精细,透过刀锋还可依稀辨析书写者下笔笔锋。通篇用笔轻松,痛快爽利,方圆兼备;结字疏朗,具俊秀之姿态。总体风格多承魏体墓志、隋唐墓志之精华,细审之,个别字间或具初唐虞世南之圆润蕴藉,欧阳询之严整俊朗、刚劲挺拔姿态。总之,书写者汲取诸家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因文书丰茂,可谓渤海国书法之代表作。“天门军之印”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印文系九叠篆写法的初期,线条细挺,圆转自然,印文和谐纯朴,疏密适当,印文与边栏呼应自然,毫无刻意之感。尤其“门”与“印”字的处理匠心独具,“门”字融入了一些大篆文字的元素,但呈现的依然是唐印篆文的独特风格。印文虽稍嫌纤弱,亦不失和谐流动之气韵。此印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渤海国官印。值得提及的是,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了1 件陶砚台残片,台面的一侧刻有戴幞头的人头像。另有砚台残片11 件,均未能复原,其中8 件系“堆房”遗址出土,3 件出在官署遗址内。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渤海国书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二、金代上京路辖书法概况金朝(1115—1234 年)是以女真贵族为首建立的政权,曾统治北部半个中国。上京会宁府曾是金代早期的都城,为五京之一,又是上京路治所,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代上京路区划以路辖路,即上京路下设蒲与路、胡里改路、恤品路和曷懒路四路,牡丹江一带属上京路胡里改路所辖。(一)上京路辖内碑刻1、曹道士碑书法,现藏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碑首和碑身为汉白玉质,碑座用花岗岩雕成,碑身通高102 厘米,宽65 厘米,厚13 厘米,碑文共计450 字。书者玄菟道士赵玄明,当时徙居东北的汉人,刊石者杨士才,金源人。金源是上京地区的统称。“曹道士碑文字体楷书,书写端庄流畅,清丽秀劲。”[3]“碑文字体有唐楷、魏碑等诸家风范。就其结体而言,综观属于柳体”[4]“楷书笔法,以唐楷书书家褚遂良的笔法为主,起笔收笔多用露锋,出锋犀利,笔意英锐,森严有武库剑戟之气,表现出阳刚之美。”[5]“曹道士碑书法艺术的产生是中国唐、宋南北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产物。”[6]2、金源郡王神道碑书法,1871 年前后,俄国汉学家卡法罗夫在双城子东古城以北1.5 公里处发现完颜忠碑额,篆书五行20 字“大金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明毅王完颜公神道碑”。(图1、图2、图3)据考证,这座墓是金源郡王完颜石土门之墓。石土门又名完颜忠,是金始祖函普之弟保活里的后裔。碑额现存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地质博物馆。大定年间,金王朝为表彰和纪念一批已经故去的金源女真勋贵,曾大规模地立建金源郡王神道碑。迄今为止,共发现四通 :吉林省境内完颜希尹碑(图4)和完颜娄室碑,黑龙江省阿城境内完颜斡鲁碑(图5、图6),双城子完颜忠残碑。完颜希尹碑和完颜娄室碑皆为金代著名书法家任询书丹,左光庆篆额。有学者比对完颜希尹碑拓本和完颜斡鲁碑文字,认为两碑字体相同,断定完颜斡鲁碑也是任询书丹。因完颜忠碑身下落不明,故书者不详。完颜希尹碑身楷书雄秀端庄,结体宽博,骨力遒劲,气势恢宏,颇具颜体风格。希尹碑和娄室碑的篆额人左光庆,也是金代著名书法家。金史有传,谓:“光庆好古,读书识大义,喜为诗,善篆隶,犹工大字。世宗行郊礼,受尊号,及受命宝,皆光庆篆。凡宫庙牓署经光庆书者,人称其有法。”[7]金源郡王神道碑书法是研究金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图1 完颜忠神道碑额绘制(引自《北方文物》)1992 年第4 期图2 完颜忠神道碑碑额原石图3 完颜忠神道碑碑身原石图4 完颜希尹碑额拓片(引自《北方文物》2013 年第1 期)图5 完颜斡鲁碑碑额原石图6 完颜斡鲁碑碑身原石(二)出土官印[8]牡丹江各地先后出土了合懒乌主猛安印、军马提控盈字号印、上京路军马提控木字号之印、勾当公事之印、肇州司侯司印、桓术火仓之记、上京路都统印、勾当公事天字号印、军马都提控印等数十方金代官印,印背刻有不同年月制造。金代官印风格与宋代官印风格如出一辙,材料为铜质,印文都是汉字九叠篆。(三)流放牡丹江畔的书画皇帝赵佶(1082-1135),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去北方,与儿子一起沦为亡国之君。二帝于天会八年(1130 年)被流放到牡丹江畔五国城(今依兰),赵佶于天会十三年卒。赵佶的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其特点是瘦直挺拔,侧锋如兰竹,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后代习其书者甚多。据史料记载,放逐到五国城的赵佶依旧吟诗作画。在五国城5 年时间作诗千余首,写下了许多晦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大都散佚无存。三、昙花一现的东夏国及其官印[9]金朝末年,曾任尚厩局使、辽东宣抚使等官职的蒲鲜万奴判金,于1215 年建立大真国(史称东真国、东夏国),定都开元(今依兰县五国头城),改元天泰年号。兴盛时期疆域东至大海,北至五国头城,西北至金上京会宁府,西南至黄龙府,南至旧铁岭(今朝鲜咸兴道南端),其势力所及仿佛当年渤海国辖区范围。1234 年被元朝所灭,共存19 年。牡丹江各地先后出土了不匋古阿邻谋克之印、万户天字号印、主奏司郎中印、怀火罗合打谋克印、古州之印、北京劝农使印等10 余方东夏国官印。印背刻有不同年月制造。东夏国官印承袭了金代官印风格。四、明代碑刻书法(一)明代努尔干都司辖内碑刻明代牡丹江一带属奴儿干都司辖区。清康熙元年,设立“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时,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袤地域归其管辖,永宁寺所在地属于宁古塔地域。1、永宁寺记碑(图7),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奴儿干都司官署附近黑龙江岸的石岩上。此碑高102 厘米,宽49 厘米,厚36 厘米,碑正面刻汉字30 行,每行64 字,额书“永宁寺记”;碑阴为蒙古文与女真文,是对汉文内容的简要翻译,各15 行。碑两侧均为汉文、蒙古文、女真文、藏文刻写的佛教“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图8)碑文系明朝官员邢枢撰写,书丹宁宪,书蒙古字阿鲁不花,书女真字康安,钻字匠罗泰安。此碑现存于俄罗斯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2、重建永宁寺记碑(图9 至图10),明宣宗宣德八年,重建永宁寺,并又立一块碑,铭刻《重建永宁寺记》碑文,以记其事。此碑高120 厘米,宽70 厘米,厚32 厘米,碑刻则相对简略,只有正面碑文,额横题“重建永宁寺记”六个大字楷书,碑文楷书30 行,竖刻,每行44 字。书丹郿人张赞。此碑现存于俄罗斯海参崴国际展览中心。清末舆地学者曹廷杰重新发现永宁寺碑并将碑文拓下,才使其得以流传于世。(二)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在吉林市东南15 公里郊区江南乡阿什哈达村松花江北岸山上,有两处摩崖石刻。据考证,阿什哈达摩崖为明代摩崖石刻,它是研究明代经略东北的重要历史遗迹。阿什哈达为满语,意为“一山忽然分为二”,为断崖峭壁之意。第一处石刻(图11)刻于断崖绝壁中部较为突出的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石之上,坐北朝南,其下临江,距水面高约10 米。此碑通高135 厘米,宽70 厘米,刻字3 行,明永乐十九年(1421)刻,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字迹仍清晰可辨,上有三行阴刻楷书,碑文是:甲辰 丁卯癸丑 □□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拾玖年岁次辛丑正月吉□□□记第二处石刻(图12)位于第一处西30 米处,坐东向西。刻于明宣德九年(1432),在崖壁上有一条上圆下方的碑形线,中间高122 厘米,两侧高108 厘米,宽62 厘米,刻线内有七行文字,阴刻楷书,字体大小不等。由于久经风雨剥蚀,花岗岩面风化较重,字迹多模糊不清,碑文为: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至此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吉林市与牡丹江有着历史渊源。康熙十五年(1676),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移住吉林乌拉,仍称宁古塔将军,留副都统一人镇守宁古塔。乾隆二十二年,正式更名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简称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三年,吉林将军裁撤。图7 永宁寺记原石图8 佛教六字真言拓片图9 重建永宁寺记原石图10 重建永宁寺拓片图11 第一碑拓片图12 第二碑拓片五、清代宁古塔书法概况(一)清初宁古塔流人书法清初流放宁古塔的大批文人中,工书法者不乏其人,尤以方氏父子、吴兆骞、张缙彦、祁班孙、杨越等人颇有影响力。他们先后设馆授徒,开办“龙城书院”等,为宁古塔培养了大批文化、书法、艺术人才。1、方拱乾(1596-1666),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法家。弱冠负文誉。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初三,拱乾率全家数十口,与同案吴兆骞等一同出塞。七月十一日抵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顺治十八年冬,被赎罪赦还。十一月离开戍所。方拱乾平生酷好为诗,虽处流放之逆境,仍然“无一日辍吟咏”。得诗千余首,结为《何陋居集》。堪称为黑龙江现存第一部诗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唐代渤海国上京遗址、明代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在清代文献中首次得到反映的当推此书。其据在宁古塔见闻,写成《宁古塔志》(又名《绝域纪略》),可称是黑龙江第一部风物志。精于书法,流放期间传授书艺多年。方拱乾归后,流寓扬州等地,靠卖字为生。方拱乾六子皆才华横溢。玄成、亨咸亦工书法。2、方孝标(1617 一1697),本名玄成。顺治六年(公元1649 年)进士,累宫至内弘文院侍读学士。善行书,继承了“二王”、董香光等诸家笔法,尤以董香光为宗,形成了笔画圆劲秀逸,书风古朴淡雅、舒朗空灵的特点。3、方亨咸(1620-1681 年),以学问闻名当时,但他最著名的是精于诗文、善书,尤其精于小楷和绘画。其山水画仿黄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花鸟画亦属妙绝。方亨咸不拘泥于古人,追求创新,所以更胜于古人。其书法主要以阁帖为师,好作两行行书轴,笔道温和宽厚,是清代前期学“二王”而卓有成就者。4、吴兆骞(1631-1684),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称。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23 年。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归来草堂尺牍》等。其书法清劲,曾设馆授徒,教书为业,为宁古塔一带培育才俊之士。5、张缙彦(1599——1672 年),河南新乡人,明兵部尚书,后降清。顺治十七年六月,因“文字狱”被捕下狱;十一月,流徙宁古塔。是一位以诗、书、画、金石名于世之大家。康熙八年(1669 年)秋天,张缙彦、吴兆骞等流人相约游历宁古塔新城西郊的鸡鸣山,吴兆骞被山脚下泉水奔涌,恰似飞雪的景象所感染,遂给这眼灵泉命名“泼雪泉”。事后不久张缙彦亲笔题写,由著名石匠帅奋刻于泉边的崖壁上。(图13)“泼雪泉”三个遒劲奔放的楷体榜书极具视觉张力,右边靠下一行小字为“泉在山之右”,左边靠下一行小字为“岁次己酉帅奋勒石”,另一行为“河朔张缙彦题”。此刻石因年久风化,石崖坍塌等因素,现已无痕迹,惟幸存一张不十分清晰的黑白照片,尤为珍贵。清康熙十一年,张缙彦卒于宁古塔。图13 张缙彦书“泼雪泉”刻石6、祁班孙(1632-1673),山阴(今属浙江绍兴)人。颖悟绝伦,诗文清丽,不假雕饰。因与反清人士有往来,康熙元年与李谦汝、钱氏三兄弟等百余人受牵连戍宁古塔。筑有“漠北书斋”。工狂草,若张旭、怀素再世,为时人称道。在宁古塔曾书写“乐以忘忧”中堂,并配有励志楹联。著有《唐宋八家文钞》《东行风俗记》《自怡堂集》《紫芝轩集》。7、杨越(1622---1691 年),浙江绍兴人。康熙元年被遣戍宁古塔。他在宁古塔家中建立起书屋“读书草堂”,把“教之读书”“授满汉子弟书”“教之以礼义”作为己任,搞起义务办学。讲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传播中原文化。宁古塔巴海将军请杨越到家里给其两个儿子讲授汉学。此后巴海深受启发,办起了龙城书院聘请杨越讲学。杨越亦工书法,平素喜书己诗,洋洋洒洒,颇见清逸。传他曾为自己住宅写下“和乐且耽”的中堂,并配有楹联以示其心境。康熙三十年十二月,杨越病逝在宁古塔,终年七十岁。杨越晚年时,其子杨宾至宁古塔省亲。[10]杨宾(1650——1720),少年颖悟,工于书法,8 岁能作大擘窠书。有《大瓢偶笔》书法通论性著作。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十一月初杨宾抵达宁古塔新城,在父母身边呆了三个来月。身为书法家的杨宾,为宁古塔城西的西庙“余为僧作引募修”,为城西北的既济庙书既济庙额“庙额余所书也”。春节期间,为百姓书写春联。在短暂探亲期间内,结交朋友、考察当地古迹、从事艺文活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后据其在东北所见所闻著《柳边纪略》,被梁启超称为是一部开创“边徼地理志研究风气”的学术著作。(二)督边钦差大臣吴大澂及其书法艺术[11]吴大澂(1835——1902),光绪六年(1880 年),清廷下旨授吴大澂三品卿衔,赴吉林随同吉林将军铭安办理东北边务。吴大澂在宁古塔、三姓督办军务期间,宁古塔是他主要活动地区和落脚地。当时他经常与容山等人在其行馆褒江楼共商军国大事。并在行馆内撰写了《说文古籀补》二册,《愙斋集古录》与《集古录释文》数册等。白谦慎教授曾根据吴大澂1886 年《皇华纪程》记载,对其在东北边陲勘界期间创作的书法作品作一个粗略统计,大约148 件。颇具代表性的书法有:题铜柱铭文书法,龙虎石刻,近年发现的“驻马石”刻石等。他来宁古塔时在45 至51 岁之间,这一时期书法正是其成熟风格的体现,如驻马石书法,形体偏方,笔法严谨持重,笔画粗细匀称,线条精致,空间排布均匀,转折圆中见方,转笔处多用圆转,就体式而言,法乳钟鼎铭文字法,给人以敦厚、坚挺之感,足以代表了吴氏大篆的艺术特色。(三)学者幕僚胡传撰碑(牌)文胡传(1841--1895 年),安徽省绩溪县人,胡适父亲。同治七年(1868 年)3 月,胡传以特等第三名入上海龙门书院读书,受业于著名经师、文艺理论家、书法家刘熙载门下。胡传“苦东北图志阙如,遂慨然欲游历东三省,考其形势,以备非常”。[12]光绪七年(1881 年),胡传怀揣张佩纶的推荐信来到东北,十月六日在宁古塔见到了督办吉林等地边务的吴大澂。胡传丰富的地理学知识及坚忍的毅力得到吴大澂赏识,被聘为幕僚,协助吴大澂处理东北边务。据现存文献资料,胡传在东北期间撰写了《中俄分界牌》,代替宁古塔副都统容山作了《重修牙城记》两通碑(牌)文。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层面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且罕为世人所知。遗憾的是,这两通碑(牌)已经下落不详。胡传虽然不以书法家自居,但是从他所遗留下来的信札等书迹看,他的书法功力相当深厚。此外,清朝宁古塔一带,有100余块碑碣,400余块牌匾额,惜乎斗转星移、沧桑变迁,至今多已泯灭殆尽。[13]注释[1]何鑫:《黑龙江流域书法史肇于唐代渤海国考》《黑龙江书法通讯》,2009 年7 月30 日3 版。[2]此部分笔者曾以《渤海国书法研究评说》作专题阐述,详见《书法赏评》,2018 年第4 期。[3][4]李克民:《金代曹道士碑文勘误及其书法研究》,张戈主编:《黑龙江书学论文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年9 月第1 版,第164 页。[5]李克民:《金代曹道士碑文勘误及其书法研究》,张戈主编:《黑龙江书学论文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年9 月第1 版,第166 页。[6]李克民:《金代曹道士碑文勘误及其书法研究》,张戈主编:《黑龙江书学论文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年9 月第1 版,第167 页。[7]《金史》卷75《左广庆传》,第1727 页。[8][9]此部分笔者曾以《牡丹江出土古代官印研究》作专题阐述,详见《书法赏评》,2014 年第3 期。[10]此部分笔者曾以《试论杨宾在宁古塔及文化艺事活动》作专题阐述,详见《书法赏评》,2013 年第3 期。[11]此部分笔者曾以《吴大澂在东北边陲(宁古塔)时期及书法碑刻考》作专题阐述,详见《书法赏评》,2011 年第2 期。[12]转引自唐力行:《胡适之父铁花先生评传》《安徽史学》1985 年第1 期,第22 页。[13]张天民:《黑龙江省书法三百年钩沉》,张戈主编:《黑龙江书学论文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年9 月第1 版,第27 页。

文章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mdjdxxb.cn/qikandaodu/2020/1117/491.html

上一篇:潜德幽光 ——孙毅藏游寿论著(不见于《清风
下一篇:冬季跟我去雪乡

牡丹江大学学报投稿 |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版面费 | 牡丹江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牡丹江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牡丹江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